腦膜瘤(Meningiomas)是起源于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,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9.2%,居第2位,女性:男性為2:1,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,兒童少見。許多無癥狀腦膜瘤多為偶然發現。多發腦膜瘤偶爾可見,文獻中有家族史的報告。50%位于矢狀竇旁,另大腦凸面,大腦鐮旁者多見,其次為蝶骨嵴、鞍結節、嗅溝、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,生長在腦室內者很少,也可見于硬膜外。其它部位偶見。
發病原因
腦膜瘤的發生可能與一定的內環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,并非單一因素造成,可能與顱腦外傷,放射性照射、病毒感染以及合并雙側聽神經瘤等因素有關。通常認為蛛網膜細胞的分裂速度是很慢的,上訴因素加速了細胞的分裂速度,可能是導致細胞變性的早期重要階段。
腦膜瘤臨床癥狀:
腦膜瘤有良性、惡性之別,良性腦膜瘤生長慢,病程長,其出現早期癥狀平均約為2.5年,長者可達6年之久。一般來講,腫瘤平均年增長體積為3.6%,因腫瘤的膨脹性生長,病人往往以頭疼和癲癇為首發癥狀,依腫瘤部位不同,可以出現突眼、聽覺障礙、肢體運動障礙、視力、嗅覺和視野等。老年病人以癲癇為首發癥狀者多見。上矢狀竇旁腦膜瘤運動障礙表現為從足部開始,漸至下肢,繼而上肢肌力障礙,后波及頭面部,如腫瘤向兩側生長,可出現雙側肢體肌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礙,癲癇,顱內壓增高癥狀等。
哪些方法能查出來腦膜瘤:
1.X線檢查除高顱壓表現外,可用:
①腫瘤鈣化,見于砂粒型。鈣化較密集,可顯示整個腫瘤塊影。
②局部顱骨增生或破壞。
③板障靜脈增粗和增多,腦膜動脈溝增粗,棘孔可擴大。
2.頭部CT雖然MR在診斷腦膜瘤方面有取代CT之勢,可是CT仍然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,特別顯示腦膜瘤與鄰近骨性結構的關系、鈣化等。
腦膜瘤CT的表現:
(1)瘤呈圓形或分葉狀或扁平狀,邊界清晰。
(2)密度均勻呈等或偏高密度,少數可不均勻和呈低密度,為伴瘤內囊變或壞死。
(3)增強后密度均勻增高。
(4)瘤內鈣化多均勻,但可不規則。
(5)局部顱骨可增生或破壞。
(6)半數病人在腫瘤附近有不增強的低密度帶,提示瘤周水腫。
疾病治療
手術切除
手術切除腦膜瘤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。隨著顯微手術技術的發展,腦膜瘤的手術效果不斷提高,使大多數病人得以治愈。
放射治療
良性腦膜瘤全切效果極佳,但因其生長位置,約有17%~50%的腦膜瘤做不到全切,另外還有少數惡性腦膜瘤也無法全切。上述兩種情況需在手術切除后放療。惡性腦膜瘤和血管外皮型腦膜瘤對放療敏感,效果是肯定的。而一般良性腫瘤的放療是否有效仍有不同意見。
其他治療
激素治療、分子生物學治療、中醫治療等。
疾病預后
和任何腫瘤一樣,腦膜瘤首次手術,如在原發部位殘存一些腫瘤的話,可能發生腫瘤復發。處理復發腦膜瘤首選方法仍是手術切除。許多研究表明,放射治療對未能全切的腦膜瘤、無法手術的復發腦膜瘤或某些特殊類型的腦膜瘤是有效果的。
腦膜瘤術后平均生存期為9年,后顱窩和鞍結節腦膜瘤的術后生存為6年。腦膜瘤的術后10年生存期為43%~78%。手術后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未能全切腫瘤、術前病人狀態不好、腫瘤變性或伴有顱骨增厚。影響腦膜瘤預后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,如腫瘤大小部位、腫瘤組織學特點,手術切除程度等。病人術后癲癇出與腫瘤部位有關外,與術中過分牽拉腦組織,結扎或損傷引流靜脈也有關系。